枫月影夏/枫糖
什么都嗑,有粮就好,谢谢老师。
头像亲友绘。

史向莫扎特人物性格及相关②

*相关开始越来越多了(……)

*莫论的翻译好像不太靠谱……删节了原书中的一些引文。

*校对好像也……看见好几个错字了。

*PS部分是莫论中我觉得主观性比较重,但是又比较值得一提的一些东西。

*打算再嗑几本莫扎特相关著作,也会做成这种……嗯……读书笔记?

*买萨聚聚相关书籍,倾家荡产。

*史向莫扎特还是天使,嗯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康斯坦斯在他死后改嫁给了一位丹麦外交家。

在最后几年,他愈发迷茫,行为举止变得烦躁激动,但却把内心的体验深埋心底。

自制。

早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过分劳累。

极高的丰产与奔涌的精力,在极少严重疾病的干扰,没有任何慢性病的阵发甚至没有衰败的任何症候下,生命之线便如此的断裂了。

17,18世纪许多的年轻音乐家身体都不好。

幼年时期极少与同龄人玩耍。从那时起对音乐着迷。

14岁时在佛罗伦萨遇见了托马斯·林莱,一个同样身为神童且同样英年早逝的英国小提琴家。死时年仅22岁。
*是朋友。

他感谢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栽培,未曾意识到幼时的严酷训练使他的身体过分损耗。

他从小认为自己能够胜任一切(音乐方面的)要求。

幼时为了演出由父亲带领和姐姐一起跑遍整个西欧,总共三年半,这甚至对于父亲的身体都是个沉重的负担。

当没有音乐会或者被临时取消的时候,就要想些别的节目以补贴旅费。“即兴音乐会”,临时演出,或者在舞厅或客栈内做杂耍式的表演。

例子:在伦敦,13岁的娜纳尔和9岁的沃尔夫冈在1765年3月时每天从12点到3点进行四手联弹。

父亲总是在海报上把真实年龄减去一岁。
……就,看起来像马戏团。

他很喜欢这段旅程,至少在英国的时候,感到非常幸福。

称自己“铁定的英国人”。学了英语。
……虽然他再也没有去过。1786,1787年都差点成行。

敬重巴赫。小巴赫。

偏爱降E大调。

对于自己的进步感到开心。

并不能说贝多芬比起莫扎特音乐的质方面处于更高的阶段。

他没有“贝多芬式”的企图在斗争中获得胜利或者去战胜某种力量。他的音乐是远离任何题材性概念的。

“一个人在剧烈的愤怒中就会冲破所有规则,分寸和本来的目标,他不能自制——而音乐为了表达这一点也不能自制。但是激情不论激烈与否永远不可以表现得让人厌恶,音乐在最可怕的情况下也不能去伤害耳朵,在这种情景下也要悦耳。”
——摘录自莫扎特给自己父亲的信件。

1786年前后,他开始不再关心自己是否会伤害人的耳朵,在理论上也没有再对自己的目的说过什么,反正已经没有人再去试图理解他了。

他是缪斯的宠儿,但并不是同时代人的宠儿。

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姿态。他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看法在“音乐爱好者”眼里都“过分的普通了”。
• ……而他的内心因为无人探知而不知是否和此评价相一致。

Ps:

他比任何作曲家都更能引起我们接受上的误解。这一点在他同时代的人身上已经开始体现。

他音乐的魔力,是那种毫不费力的轻快,它掩饰了所有的悲剧性,在温柔的和解的音响中包含了悲剧性。

他的解释者仅仅能描述他作品的价值,但无人能达到他音乐的核心。

评论(5)
热度(129)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为什么不问问神奇枫糖呢? | Powered by LOFTER